■ 龍敏飛
近日,山東省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分局打掉一個低價售賣假冒名牌服裝的網絡直播售假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3人,搗毀銷售、存儲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窩點2個,收繳假冒品牌服裝3000余件,涉案價值達500余萬元。(1月4日《法治日報》)
直播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近年來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趨勢?!?023年(上)中國直播電商市場數據報告》顯示:上半年直播電商交易規模約為19916億元;直播電商用戶規模約為5.2億人;直播電商企業約為2.3萬家……不斷增長的從業者、不斷擴容的電商企業、不斷攀升的交易額度,再加上許多主播一夜暴富的故事不斷襲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其中。
直播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好,卻也存在一些現實的問題。此次山東查處的售賣假冒名牌服裝的網絡直播售假團伙,就是直播行業亂象的現實寫照。此前,類似案例也有不少,比如2020年,一位坐擁百萬粉絲的主播因銷售假冒奢侈品箱包、服飾,在直播間試衣服時被警方帶走;2022年11月,一起涉案金額約17億元的玩具侵權案在上海被偵破,參與者也主要通過直播帶貨……很多山寨產品為了更好地找到銷路,在宣傳上大做文章,以“原單”“尾貨”“尾單”欺騙消費者,以“量少”“秒殺價”“手慢無”來刺激消費者,最終讓消費者上當受騙,主播和商家們則賺得盆滿缽滿。
知假售假,肯定是違法行為。早在2021年4月底,國家網信辦、公安部、商務部等七部門就聯合出臺了《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明晰了直播行業的責任清單,為依法有效治理提供了有力武器。故而,無論是主播,還是生產的商家,抑或是直播的平臺,他們的侵權行為如何認定、應該得到何種懲罰等,都在一次次的討論中慢慢達成共識。
如今,直播帶貨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經營模式,也能帶給消費者一定的方便與利好,那就應該“好事辦好”,對其存在的問題應當對癥下藥、及時糾偏。對消費者來說,要保持必要的辨別能力,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鬼話;對主播們來說,要有自己的判斷與認知,有基本的法律素養,不能被不法商家牽著鼻子走;對各大平臺來說,也應盡可能地擴大監管范圍、加強監督力度,不能任由“山寨產品”以次充好;對監管部門來說,則應保持零容忍的姿態,對相關的主播、商家和平臺,都應按照各自的責任劃分進行懲罰,以形成必要的震懾力。
只有依法肅清亂象,避免直播帶貨成為“山寨產品”的溫床,才能讓這一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行穩致遠。
原標題:別讓直播帶貨成為“山寨產品”的溫床
責任編輯:林靖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社會長焦
進入欄目